Search

[台北媽媽的省思2]

我希望自己避免用負面的話語和孩子對話。
  • Share this:

[台北媽媽的省思2]

我希望自己避免用負面的話語和孩子對話。

剛剛吃早餐時,原本吵著不肯喝鮮奶的兒子,喝完了一小杯後,又要一杯,「你剛剛不是不要喝?」我差點說出這句話,立刻又倒了一點點給他,我知道那句話說出口,小孩可能會順勢不喝了。那樣我們兩個都不會比較開心。

負面的話語很常發生,例如小孩一進家門,長輩笑臉盈盈,開口第一句話卻是:「怎麼都不叫人!」小孩嚇了一跳,在門外練習好的招呼語也不肯說了,為什麼長輩不肯等著孩子準備後再開口,而是劈頭就認定小孩不懂打招呼?我很疑惑,何況長輩進門時也不見得會主動打招呼(所以這是一件小時候該做、長大後不必做的事?)朋友說,比起「叫人」,「關心問候」更重要,為什麼我們不是教小孩說:「阿姨吃飽了嗎? 今天好嗎?」

「你不吃,我要給⊗⊗吃喔!」「不想去,我只帶∅∅去喔!」換個立場,若有人這樣對我說,我只會覺得你好無聊,要吃就吃,要去就去,我一點也不在意,我們之所以認為小孩會在意,是因為小孩十分依賴成人供給食物與陪伴需求,還有因為生存本能產生的嫉妒感,激起這樣的情緒,我覺得很討厭。為什麼不先思考小孩不吃、不離開、不出門的原因?有時我會告訴兒子:「你不吃了嗎?沒吃完的我要給狗狗當點心喔。」這句話不是威脅,而是提醒他,給狗狗後,他就結束用餐了,沒辦法再要,他可以決定自己還要吃多少,有時我也會提醒他,邊吃邊分給狗狗,因為我們的生活已經不需要搶食,我希望他學習的是分享。

「你不給我抱抱,是不是不愛(不要)我了?」偶爾聽見有人對兒子這麼說時,我還是沉默以對,希望兒子也可以當耳邊風。兒子對我說過幾次:「我最討厭媽媽了!最討厭最討厭!」我想一想,回他:「沒關係,媽媽還是很喜歡你。」如果心情也很惡劣,我會選擇不理會。回到前頭,這時候說任何話,都不會讓誰比較好過。

說「不是、不可以、不要」前,我希望自己是想過的。不只這些,我不太希望自己隨便說話,讓小孩感到傷心或被羞辱、嘲笑、輕蔑。我不覺得這樣的思考和煞車很累,因為過去我常常為了自己脫口說出的無心話語感到懊悔,那樣才累。

或許有人覺得,連最親近的人都要這麼小心相處,太複雜了,但我覺得對家人說話態度謹慎是應該的,沒必要對陌生人小心翼翼,對每日相見的家人就隨隨便便。

我沒有打算幫他建立溫室,只是不該由我來當傷害他的那個人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雖然一個在亞熱帶的台灣,另一個在寒冷的北國波蘭,但是新手媽媽淑婷和蔚昀在育兒路途上感到的徬徨無助和孤單,是一樣的。她們都曾經狂翻教養書/部落格,為了自己的孩子無法像書上/網路上的小天使一樣乖巧而崩潰,千百次自問:「我是不是遜媽咪?」但是,當她們開始對話,淑婷和蔚昀發現:「原來我們已經夠好了!」這份交換日記紀錄了兩個媽媽真實的育兒心得,以及自我的成長過程,希望可以帶給讀者安慰、鼓勵,激起更多對話,讓所有的爸媽都在育兒這條路上昂首闊步。
這是波蘭媽媽蔚昀和台北媽媽淑婷的交換日記,由一樣是新手媽媽的yoyo繪製
View all posts